来源_宏汇财务 发文日期_2024年01月07日
租来的设备是否属于公司资产?
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及补贴。通过 账户进行核算,应付工资是为企业计算及发放工资而设置的账户,集中反映企业应付职工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经常性奖金、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组成内容,正确核算工资,区别工资性支出和非工资性支出。凡属于工资总额内的工资性支出,不得漏计;凡不属于工资总额内的非工资性支出(如洗理费、交通费、医疗费、保育补助费、困难补助等),不得计入。 一、工资的结算 工资结算的内容包括应付工资的计算、代扣款项的计算、实发工资的计算和工资的发放。 (一)工资结算的原始记录.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付给职工的工资应依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计算,计算工资的原始记录主要指考勤记录和产量记录。 (二)应付工资的计算 应付工资的计算是工资结算工作的核心,工业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组成项目计算对每个职工的应付工资额。 1.计时工资的计算 计时工资是按考勤记录登记的职工出勤、缺勤天数和每人的工资标准进行计算的。一般有月薪制和日薪制两种方式。在月薪制下,不论各月日历天数多少,只要职工出满勤,即可得到相同的标准工资,若遇有缺勤,缺勤工资应从标准工资中扣除。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计时工资=标准工资-缺勤应扣工资 缺勤应扣工资=事假和旷工天数 日工资率+病假天数 日工资率 扣款百分比 日工资率是职工每日应得平均工资,一般有两种计算方法: 按全年平均每月日历天数30天计算:日工资率=标准工资/30 依照这种方法,厂休日、法定节假日照付工资,如缺勤时间跨越厂休日、法定节假日,视为缺勤,照扣工资。 按全年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数21.75天计算:日工资率:标准工资/21.75 依照这种方法,厂休日、法定节假日不付工资,如缺勤时间跨越厂休日、法定节假日,不扣工资。 2.计件工资的计算 计件工资是按产量记录和计件单价进行计算的。产量包括合格品的数量和料废品数量,料废品是因加工材料的缺陷而导致的废品。 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计件工资=(合格品数量+料废品数量) 计件单价 计件工资按计件对象不同分为个人计件工资和集体计件工资,集体计件工资以班组为计件对象,按上述方法计算出的计件工资为小组集体应得工资总额,集体计件工资还应在小组组员之间分配,计算出个人应得工资。 3.加班加点工资、经常性奖金、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及特殊情况下工资的计算 加班加点工资应按加班时间、工资率及有关规定计算;奖金按企业的奖励条件和奖励标准计算;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应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计算。 (三)工资结算 企业与职工进行工资结算时,需要编制工资结算凭证,工资结算凭证主要有工资结算单和工资结算汇总表。 1.工资结算单 为了反映企业对每个职工的工资结算情况,每月应编制工资结算单。工资结算单通常按部门、车间或班组设置。 2.工资结算汇总表 为了总括反映整个企业及各车间、部门的工资结算情况,便于进行工资核算,应根据 工资结算单 编制 工资结算汇总表 。 二、工资的总分类核算 为了总括地反映工资结算和工资分配的情况,应设置 应付职工薪酬 账户,凡属于工资总额范围内的各项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均应通过该账户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 账户借方登记本月发放的工资总额,包括实发工资和代扣款项;贷方登记本月应付职工薪酬总额,即本月分配的工资总额;余额反映已分配的工资与已发放的工资的差额。如果企业以本月发放的工资总额作为月末分配的工资总额,则该账户月末无余额。 【】 责任编辑:雨非各资质等级物业管理企业设立的条件
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27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其中,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7个国家和地区的276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215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3%。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境内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在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典型案例S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2020年开始,S公司在甲国、乙国分别设立了分公司,并产生经营所得。2022年,S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位于甲、乙两国的分公司均盈利100万元,甲国分公司适用的税率为20%,乙国分公司适用的税率为10%。S公司不存在可抵免限额余额。S公司的疑问是: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选择哪种境外所得抵免方式计算缴税更为合理?政策分析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7〕84号)第一条,企业可以选择按国(地区)别分别计算,或者不按国(地区)别汇总计算其来源于境外的应纳税所得额。其中,按国(地区)别分别计算即为“分国(地区)不分项”,不按国(地区)别汇总计算即为“不分国(地区)不分项”。《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明确了抵免限额计算等具体事项,要求企业按照计算的抵免限额与在境外实际缴纳和负担的所得税税额孰低,确定实际抵免限额。境外实际缴纳和负担的所得税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余额,允许从次年起在连续5个纳税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适用税率及税收抵免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47号)进一步明确,以境内、境外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总收入、销售收入总额、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等指标申请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对其来源于境外所得可以按照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在计算境外抵免限额时,可按照15%的优惠税率计算境内外应纳税总额。具体计算S公司的应纳税总额为60万元[(200+100+100)×15%],甲国分公司在甲国的应纳税额为20万元(100×20%),乙国分公司在乙国的应纳税额为10万元(100×10%)。假设S公司选择采用“分国(地区)不分项”的方式计算申报。根据抵免限额计算公式,S公司在甲国的抵免限额为15万元(60×100÷400),实际缴纳的税额为20万元,按照孰低原则,S公司在甲国的实际抵免限额为15万元。同理可得,S公司在乙国的可抵免额为10万元。抵免后的应纳税额为35万元(60-15-10),S公司在甲国存在可抵免余额5万元(20-15)。假设S公司选择采用“不分国(地区)不分项”的方式计算申报。S公司境外应缴纳所得税为30万元(20+10),根据公式计算的境外抵免限额为30万元(60×200÷400),二者相等,即S公司境外可抵免限额为30万元。抵免后的应纳税额为30万元(60-30),无可抵免余额。就本案例而言,与“分国(地区)不分项”相比,S公司选择“不分国(地区)不分项”的计算方式更具优势。S公司选择以“不分国(地区)不分项”的方式计算申报,当年抵免应纳税额为30万元,如果选择以“分国(地区)不分项”的方式计算,虽然存在5万元的可抵免余额,但当年抵免后的应纳税额为35万元。也就是说,从当年的税负率来看,选择“分国(地区)不分项”方式的计算结果要大于选择“不分国(地区)不分项”方式的计算结果。同时,选择“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需要单独计算每个投资国(地区)的抵免限额,而选择“不分国(地区)不分项”方式可合并计算,工作量相对较小。实操提醒实务中,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投资,取得收益或发生亏损的情况不尽相同。由于“分国(地区)不分项方式”的计算维度为国家(地区),同一投资架构层级且位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之间,盈亏不得相互弥补,而“不分国(地区)不分项”的计算维度为投资架构层级,同一投资架构层级且位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之间,盈亏可以相互弥补。因此,企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抵免计算方式,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以S公司为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2022年度S公司甲国分公司发生10万元亏损,乙国分公司盈利100万元。如果选择“分国(地区)不分项”的计算方式,经计算,境内外共需缴纳企业所得税款45万元,无可抵免余额;如果采用“不分国(地区)不分项”的计算方式,甲国分公司发生的亏损可以弥补,经计算,境内外共需缴纳企业所得税款43.5万元,无可抵免余额。根据财税〔2017〕84号文件,“分国(地区)不分项”和“不分国(地区)不分项”的抵免计算方式一经选择,5年内不得改变。基于此,笔者建议“走出去”企业在就境外分支机构所得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充分考虑境内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境外企业盈利或亏损状态、投资所在国(地区)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抵免计算方式。更多推荐: 案例分析:国际快递出口退税单证备案需注意什么?